形态描述
鉴别特征 有颈槽,中段背鳞15行,上唇鳞5 (2-2-1),下唇鳞6为主,颞鳞1+1为主,腹鳞十尾下鳞数平均207. 7 。
描述依据标本 四川九龙20雄20雌、宝兴2雄、洪雅瓦屋山5雄8雌、峨眉山3雄2雌、峨边1雄、米易2雌,共31雄30雌。
形态描述 全长雄性(n=95) 308-617(平均436.2) mm,雌性(n=48)368-628(平均466.3) mm,
背面橄榄绿或草绿色;腹面灰白色或灰绿色,散以粉褐色细点,前后2枚腹鳞之间黑褐色。上唇色稍浅,2/3及4/5上唇鳞之间有黑纹。
颊鳞1;眶前鳞1,眶后鳞2或3,极少数为1;颞鳞1+1,少数为1+2;上唇鳞5,2-2- 1式,少数为4,2-1-1或2-2式,也有一侧为3者,2-1式;下唇鳞以6为主(50%),其次是7(28.6%),再次为5(14.6%),而8与4枚仅分别占3%;前4(很少为3)枚切前颔片。背鳞通身15行,具弱棱,中段两外侧各2-3行平滑;腹鳞雄性(n=96)149-163,平
均154.8枚,雌性(n=49)149-162,平均154. 8枚;肛鳞二分;尾下鳞双行,少数标本部分单行,雄性(n=91)53-69,平均60对;雌性(n=43)47-56,平均52对。
上颔齿18枚,由前向后依次增大。
雄性半阴茎基部三分之一具纵纹,中段三分之一具环纹,远端三分之一略膨大,被鳞状乳突。浅分叉,顶端呈环状。内侧有一纵行精沟从基部通向顶端杯状部分,因而杯状部在该处呈现缺刻。除精沟边沿平滑外,余均被倒刺,远端三分之一刺较粗大而密集,其余部分刺小而稀疏(江耀明与赵尔苾,1983)。
描述依据标本 四川九龙20雄20雌、宝兴2雄、洪雅瓦屋山5雄8雌、峨眉山3雄2雌、峨边1雄、米易2雌,共31雄30雌。
形态描述 全长雄性(n=95) 308-617(平均436.2) mm,雌性(n=48)368-628(平均466.3) mm,
背面橄榄绿或草绿色;腹面灰白色或灰绿色,散以粉褐色细点,前后2枚腹鳞之间黑褐色。上唇色稍浅,2/3及4/5上唇鳞之间有黑纹。
颊鳞1;眶前鳞1,眶后鳞2或3,极少数为1;颞鳞1+1,少数为1+2;上唇鳞5,2-2- 1式,少数为4,2-1-1或2-2式,也有一侧为3者,2-1式;下唇鳞以6为主(50%),其次是7(28.6%),再次为5(14.6%),而8与4枚仅分别占3%;前4(很少为3)枚切前颔片。背鳞通身15行,具弱棱,中段两外侧各2-3行平滑;腹鳞雄性(n=96)149-163,平
均154.8枚,雌性(n=49)149-162,平均154. 8枚;肛鳞二分;尾下鳞双行,少数标本部分单行,雄性(n=91)53-69,平均60对;雌性(n=43)47-56,平均52对。
上颔齿18枚,由前向后依次增大。
雄性半阴茎基部三分之一具纵纹,中段三分之一具环纹,远端三分之一略膨大,被鳞状乳突。浅分叉,顶端呈环状。内侧有一纵行精沟从基部通向顶端杯状部分,因而杯状部在该处呈现缺刻。除精沟边沿平滑外,余均被倒刺,远端三分之一刺较粗大而密集,其余部分刺小而稀疏(江耀明与赵尔苾,1983)。
大小
全长雄性(n=95) 308-617(平均436.2) mm,雌性(n=48)368-628(平均466.3) mm
生物学
多生活于较高海拔山区。在四川九龙(2750-3200 m)数量极多,多采于农耕区,可能与食物有关。在四川洪雅瓦屋山(1200-1250 m)共采到5雄8雌,其中雄雌各有3号为次成体。3号采于林下(针叶、阔叶及混交林各1号),10号采于林中空旷地;其中5号采于苔藓层下,1号采于落叶层下,1号采于石下,6号采于光秃的地面。2雌分别有输卵管卵4枚及7枚,卵长椭圆形((Inger,赵尔苾等,1990)。
生境信息
多生活于较高海拔山区。在四川九龙(2750-3200 m)数量极多,多采于农耕区,可能与食物有关。在四川洪雅瓦屋山(1200-1250 m)共采到5雄8雌,其中雄雌各有3号为次成体。3号采于林下(针叶、阔叶及混交林各1号),10号采于林中空旷地;其中5号采于苔藓层下,1号采于落叶层下,1号采于石下,6号采于光秃的地面。2雌分别有输卵管卵4枚及7枚,卵长椭圆形((Inger,赵尔苾等,1990)。
国内分布
主要分布于东洋界的西南区。四川(九龙,峨眉,洪雅,宝兴,天全,荣经,峨边,冕宁)、云南(武定,吴阶云报道标本8506336号)。国外无报道。
分类讨论
九龙颈槽蛇原订为颈槽蛇九龙亚种(江耀明与赵尔苾,1983)。经进一步
研究,赵尔苾(1995)认为此二亚种形态上的分化已达到种级水平(下表),故将九龙亚种上升为种。
颈槽蛇与九龙颈槽蛇的比较如下:
研究,赵尔苾(1995)认为此二亚种形态上的分化已达到种级水平(下表),故将九龙亚种上升为种。
颈槽蛇与九龙颈槽蛇的比较如下: